3)第六百四十三章:高筑墙,广积粮_黄天之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山郡的那二十万泰山黄巾军可以填补入关中地区,填入应天郡内,填补原先那些豪强世家出走的一些空缺,作为长安的屏障。

  而且泰山黄巾军整编的话,恐怕可以整编出上万人的精兵,许安有信心只要经过半年的训练,让他们穿上武备便可以成为一支精兵。

  虽然比不过黄巾军中的锐士和武卒,但是绝对要比普通的部曲要强。

  冷兵器时代,经历过刀枪洗礼的军卒和没有经历过刀枪洗礼,没有经历过战阵的军卒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

  枪械普及之后的战争,很多时候都是远距离的交锋。

  士兵射杀了敌人以后,心中都难免会出现问题。

  很多经历过了战争的老兵都有着战后创伤应激性精神障碍,严重者甚至没有办法过正常的生活。

  现代战争的士兵都如此,冷兵器时代的军卒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敌人直接死在自己的眼前,甚至很多都不是立即毙命,自己的袍泽死在了自己的身旁,死亡的威胁萦绕在头顶。

  在战场之上,一万名老兵的价值和作用,远远要胜过十万名新兵。

  之前四州黄巾军有过战阵经验的老兵被整编为了“四州营”。

  之前出征凉州,四州营也有颇有建功。

  宣教司旗下的报社在各地都已经建立,配合着宣教司下属的文艺队还有太平道的符祝,在各地有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次接引泰山黄巾军入关中,可以安排宣教司让报社,文艺队以此为要点大肆宣传。

  以此宣传黄巾军,借着这股东风,只要宣传得力,加上后续的公审和诉苦大会,到时候关中之地的民众必然将会有很多人信奉太平道。

  同时也能够削弱关中地区豪强世家的力量,以及对地方的影响。

  约定俗成的那种皇权不下乡,其实不利于统治,只是在中国这样的地方宗族的影响之下妥协的产物。

  许安想要的并不是在神州大地重新建立一个必将会走向腐朽,必将会走向衰落,必将会走向灭亡的封建国家,封建皇朝。

  要想真正的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必须要牢牢的掌控着地方,影响乡亭聚落。

  民为水,国为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一个国家若是脱离了民众奋斗,那么无疑是空中的楼阁,就算再如何的华丽,再如何的辉煌,也注定着无法维持,这样的国家缺乏力量。

  只有紧紧依靠民众,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力量。

  山由细壤起,海因涓流成。

  新思想的种子早已种下,现在它已经在黄巾军这一块土壤之中生出了嫩芽。

  黄巾军正在一点一点的被许安改变,而改变后的黄巾军也影响着太平道。

  而被影响的太平道,现在正在慢慢的改变着太平道境内民众的思想,改变这个时代的固有观念。

  “其实这一次我所做出的决定,并非是被袁绍所逼

  请收藏:https://m.tsg2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