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九十三章: 喇叭裤在沪城热销_一九八一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徐若男这段时间生意越做越好,他不仅仅在一个星期时间完成了“喇叭裤”的销售捎来货款,还写了信催货。

  因为有不少个沪城的体户寻到她的店里要求进货,不仅仅要进“喇叭裤”,“双肩包”也要,有多少要多少。

  出货量越来越大,服装店里只有两个人已经忙不过来,徐若男又找了一个小保姆来打工。

  黄瀚回信时告诉徐若男,以后“双肩包”、“喇叭裤”、牛仔衫的产量会越来越多,全部在她的店里零售肯定卖不了这么多。

  店里的运动服、海魂衫、广东时装等等如何销售,黄瀚不管,但是要求“风”牌系列一定要以批发为主,至于徐若男加价多少,黄瀚也不管,但是要保证到货十天内回款。

  黄瀚对“风”牌系列在沪城大卖有足够的信心。

  香港、广州那边的货质量不比“风”牌好,那一边的人工价格高,成本价肯定高于“风”牌。

  原本南边过来的服装是因为式样新潮具备优势,但是跟“风”牌比就不值一提,因为黄瀚是个过来人,到了什么时候会流行什么服装了然于胸。

  细算算,在沪城销售的广东货肯定要加上运费,加上个体户的火车票钱和进货路上的花费,加上二道贩子赚走的差价,跟约等于直销的“风”牌产品相比完全处于劣势。

  做服装最难的其实是无法掌控潮流,然黄瀚这个穿越者能够预知未来,“喇叭裤”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幸子衫、光夫衫……

  把这些服装一一做出来,可以满负荷开工两三年,赚到的利润足够做强“新风服装箱包厂”。

  有了实力,上了规模,更加具备成本优势。

  加上在把握流行趋势上能够领先一步,即便做不成天王老子,打造出一个知名品牌还是十拿九稳的。

  黄瀚还会率先走专卖店的路子,先立足大城市,再往小城市延生,发展十几年把“风”牌做成上市公司也是可以的。

  原本女工们没人看好“喇叭裤”,没想到这古里古怪的裤子在沪城热销,她们终于相信了方桂兰的吹嘘。

  方桂兰没文化,说话总是夸大其词,她口中的黄瀚已经不是人,是姜子牙、诸葛亮,是无所不能的神童。

  女工们根本不信,也就是听听而已。

  然事实胜于雄辩!

  古里古怪的“喇叭裤”,女工们都猜测要砸在手里赔钱,事实证明那是畅销货,这足以让她们感受到了黄瀚的神奇之处。

  这段时间八个女工其实都有些提心吊胆,她们担心辛辛苦苦做成的“喇叭裤”卖不掉导致张经理赔了钱,服装厂办不下去。

  现在得知“喇叭裤”供不应求,人人高兴,当然会把这份工作能够做得长的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

  今天八个女工又拿到了高于三水县平均水平的第一个月工资,这消息顿时发酵了,太多观望中的知青、待业青年以及他们的家人再也坐不住。

  后世,在三水市区低端的工作好找得很。

  哪怕是四十几岁的妇女,随随便便去个饭店就能找个勤杂工的活儿,不仅仅管两顿饭,还能够拿两三千块钱。

  有力气的不分男女,去工地上做小工能够拿到四五千块。

  因此只要不是好吃懒做的,日子都过得下去。

  然有些懒骨头宁可拿低保天天打麻将也不愿意找这些低端的活儿做,导致绝大部分饭店都缺人,门口都张贴着招工启事。

  在当下,家里有两个待业青年真的无计可施,没有门路,临时工也不好找,自己求职更加不可能。

  想去工地上寻个搬砖的活儿都难,因为一般情况下,建筑队的人员组成都是一个大队的社员,排外得很,还有点仇视定量户口的城市青年。

  家门口就有能够挣四十块钱左右一个月的工作岗位,居民们当然趋之若鹜。

  请收藏:https://m.tsg2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