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五十七章 关中(四)_楚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选择投降,使得他们一路过去只有占领城池、收拢降兵等琐碎事可做。

  冯宣却更倾向荆振、孔熙荣等人的判断。

  赵孟吉率蜀兵北伐关中之际,王邕发动兵变,夺取蜀国大权,赵孟吉及数万蜀兵从此沦落异乡,最初占岐凤等地,日子过得极为艰难;而之后即便投蒙兀人,率部驻守孟州,过得也不舒坦,上下将卒甚至还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赵孟吉自身也过得极为节俭、艰苦,轵关陉大捷之后,赵孟吉最终选择投附,却没有提太不知天高地厚的条件。

  当然了,除了李知诰、柴建所率领的梁州军外,赵孟吉乃是第一个率部整编投附的敌将,即便是千金买马骨,韩谦也会厚待他。

  当然了,赵孟吉虽然率部参与对河洛的战事,但并没能占到什么便宜。

  再一个,赵孟吉投蒙兀人,是形势所迫,而赵孟吉会陷入这样的恶劣局面,一切又皆源于韩谦当初助王邕发动兵变反致。

  所以梁国君臣,对赵孟吉的接受程度较高。

  对王元逵,大梁君臣的感观就差多了。

  王元逵是河朔惊变最直接的罪魁祸首,引蒙军南侵不说,还甘为蒙军先驱鹰犬,一路衔尾追杀大量的梁军,与梁军旧将血仇极深。

  要是王元逵掌控更大的底牌,又或者说成德军的归附,能极大改变战局的走向,韩谦或许会努力去说服顾骞、周道元、荆浩等人,以更优待的条件招降成德军。

  不过,相比较赵孟吉,此时的王元逵陷入外无援兵、三面受敌的困境,大梁兵马在关中占据绝对的主动,不要说顾骞等人了,就是韩谦也不会为避免三五千人的伤亡,而留下什么隐患来。

  因此对王元逵开的条件,甚至可以保留雍州郡王的爵封,使每一代王氏子弟降一等恩袭封位,议政院也可以给王元逵留一席之地,但王元逵必须无条件将所有兵马交出来接受整编。

  与赵孟吉不同的是,王元逵干了逾二十年的封疆大吏,其在投附蒙军后一路攻城掠地,都极顺利。

  在王元逵看来,是兵权给他带来这一切,这使得他即便到山穷水尽之时,也不大可能轻易放弃兵权。

  在李知诰率部进攻岐州之时,冯宣就已经有率部从北部封锁、拦截成德军北逃庆原的觉悟,在王孝先葬身火海,收复岐州全境之后,他就先率一部兵进入岐州西北的岐山。

  不过,在陇右军从西翼攻入关中之后,韩谦传来的诏旨就明确规定了,进攻关中的三路兵马,华潼军、商洛军、陇右军需要协同作战,并明确荆振为主帅、孔熙荣、李知诰、冯宣为副帅,共同商议后续的作战计划。

  也许是荆振他本人就无意招降王元逵,数度派信使赶到岐山见冯宣,要求冯宣不得过于急切将渭水北部的兵马集结到岐山,更不得过早往东派出兵

  请收藏:https://m.tsg2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