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九章 改变战争形态的小东西_后明余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吧。

  他从柜子中的一叠雪白宣纸中抽了一张,然后拿起铅笔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绘制了起来。

  在战争史上,总会有一些小发明起了大作用,乃至影响了战争形态。

  比如刺刀的规模应用,就彻底淘汰了长枪兵,让火枪兵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存在,也使得排队枪毙的战术趋于完善。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形势危急、时间仓促,后明高祖没有闲暇组织生产良品率低且更加耗费工时的燧发枪,他麾下的步兵实际上靠的是长枪、弓箭、重型火绳枪打天下的。

  但是在中后期,逐渐量产的燧发枪取代了一些精锐部队的火绳枪,由于不必担心引燃同伴身上的火药,燧发枪步兵线列可以更为密集,火力在理论上更强。

  不过实际情况却并不是理想化的,由于燧发枪天生存在哑火率高达十分之一的弊病,将领们对之并不感冒,觉得这种又贵又不可靠的玩意很鸡肋。

  同时又因为套筒式刺刀的打造加工非常费时费力,产量一直不足,所以直至后明军队收复燕京的时候,装备燧发枪与刺刀的部队也只有廖廖几支精锐。

  相同数量的燧发枪步兵部队想要在作战效率上超越火绳枪步兵部队,刺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比如同样是一千人,火绳枪单位是火枪兵和长枪兵各一半,而燧发枪单位如果装备刺刀,则可以全员火枪兵。

  但如果做不到全员装备刺刀,那么燧发枪单位的性价比是比不了火绳枪单位的。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后明世祖死得太早了,后明平定天下之后的第二年冬天他就突发脑溢血驾崩了。

  没了他的刻意推动,在亚洲再无敌手的明军自然没有推动力去对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了,比如攻略乌斯藏的明军将领甚至在塘报中明确吐槽燧发枪的哑火率太高,以后只配火绳枪即可。

  勉强称得上对手的是入侵奴儿干都司的沙俄哥萨克,不过在驿道重新修建完毕后,侵略者们依仗的简陋棱堡则被明军用上万斤火药给炸飞上了天,随后就被五比一的优势兵力给淹没了。

  自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军事威胁,明军陆师的武器装备就一直在原地踏步。

  值得一提的是,倒是水师觉得盖伦船挺好用,于是除了大量轻型战船之外,闽粤水师一直维持着一支小规模的重型舰队,目的是清剿南洋地区实力雄厚的嚣张海盗。

  这支重型舰队一般有四艘74炮盖伦船与六、七艘48炮盖伦船,以及十几艘24炮的中式大鸟船。

  特殊之处在于,闽粤水师的盖伦船除了艏斜桅和艉桅使用欧式三角软帆之外,几根主桅均为中式硬帆,这是最大特色。

  一般来说,这支舰队会在秋冬之际下南洋巡逻剿匪,最后前往旧港宣慰司,这时候因为洋流和季风

  请收藏:https://m.tsg2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